对话人:
丛 屹 天津市委党校副校长、教授
李 娜 本报评论员
经济是城市的体格,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化与经济交融互动、融合发展,可以让城市彰显不一样的魅力,为高质量发展打开新空间、注入新活力。
李娜:不久前,我市发布《天津市城市更新行动计划(2023—2027年)》,其中涉及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以及打造大运河、海河文化旅游带等多项内容。这些内容既关联文化,也关联经济。
丛屹:城市发展是无法与它的区域文化隔离的,文化是最基础、最深厚的条件。尤其当人们越来越关注精神层面的满足,文化发展的诉求或者说文化的影响力就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作为一个特征凸显出来。促进文化与经济相融,这里面蕴含着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空间和新可能。比如城市更新,通过挖掘历史文化及文化背后的经济属性,带来城市功能品质提升、产业升级,就是现实例证。文化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除了其本身就能创造经济价值,还会影响人的行为和思考方式,影响社会、政治等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做强这个支点,以文化赋能经济、以经济活化文化,城市的文化腔调越醇厚,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能量越持久。
李娜:如您所说,文化可以赋能经济,这是文化与经济融合的一个重要体现。天津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有很多风貌建筑、工业遗存等,这些资源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譬如五大道依托丰富的洋楼资源发展总部经济,吸引众多企业总部和重点项目落户,为区域发展注入新活力。这恰恰证明,历史文化资源也可以催生发展新动能。
丛屹:文化也是资源,如何将文化资源变成经济资源,将人文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是城市发展中需要深入探索的问题。长久的文化积淀潜移默化奠定了地方发展的风格特质,更会衍生出相关经济业态,助力城市更新和城市发展。前提是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让历史文化资源与现代化建设融为一体,将文化的当代价值挖掘出来。就像原天津棉纺三厂、第四橡胶厂经过保护性改造后,变身创意产业园区,延续了城市记忆,也激发了产业发展活力。但文化产品具有社会公共产品的性质,推动其市场化和产业化,需要社会资本的投入,更需要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发挥众创的力量来激活文化资源,将打开文化赋能经济发展的更多可能。
李娜:经济也可以活化文化,赋予文化新的生命力。在您看来,经济应如何更好地活化文化?
丛屹:“活化”对应创新创造、对应需求的满足。伴随消费结构升级,文化消费成为居民消费的一个重要方向,这意味着,促进文化消费、完善文化产品供给,蕴含着很大的经济增长空间。当然,这个空间也是经济活化文化的空间。举个例子,一些企业尝试将文化和游戏跨界融合,在游戏中加入京剧经典剧目元素,借助创新表达传播了文化,也赢得年轻消费者对产品的青睐。这是企业对接需求主动应变的结果。更好发挥企业等经营主体作用,鼓励其创新文化资源市场化、产业化的形式;充分发挥行商协会在政府和市场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培育更加良好的产业发展氛围,当文化产品创新性更强、文化消费场景更丰富,历史文化的“活化”会自然而然得以实现。
李娜:是这样,很多现实案例证明了这一点。事实上,我们提到文化与经济相互赋能,很容易联想到一个词,那就是“文旅融合”。在您看来,除了文旅融合,推动文化与经济融合互促,还要在哪些方面着力?
丛屹:文化具有高渗透性,能与各领域产生关联,“文化+旅游”“文化+科技”“文化+创意”等,“+”的内容和形式可以无限拓展。探讨文化与经济的相互赋能,除了关注产业形态,还要关注文化对人、对发展环境的影响。比如,创造更多具有地域特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诚信友善价值观的优质文化产品,当其被认可、被广泛传播,会塑造出良好个人风貌、地方的文化特质,形成经济社会发展内在的精神动力。这就是文化的价值、高品质人文环境的魅力。人文环境、文化环境也是营商环境,高水平的文化建设就是一个城市最好的营销。换句话说,好的文化环境可以吸引人、吸引投资,是一种软实力,正成为城市核心竞争力。答好这道题,无论对文化建设还是经济发展,都至关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