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光明日报联合调研组(调研组成员:北京语言大学中国语言资源保护研究中心王莉宁,光明日报记者柴如瑾)
编者按
我国是世界上语言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五大语系130多种语言、十大汉语方言以及难以计数的方言土语。教育部、国家语委于2015年、2021年分别启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一期、二期建设。在持续做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的同时,重视做好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传承工作。当前我国各地方言保护现状如何?“语保”工程建设取得了怎样的成效?又面临哪些困难?鉴此,光明日报记者会同北京语言大学中国语言资源保护研究中心学者,对语言资源保护的现状开展调研,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助力“语保”提质增效的对策建议。
河南话“中”、上海话“灵”、东北话“嘎嘎滴”、陕西话“美滴很”、福州话“丫霸”、重庆话“巴适得板”、广东话“好犀利”……如今,越来越多的“方言梗”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流行语。
方言既是一个地区或族群的重要标志,也是乡情乡愁的重要寄托。自2006年起,我国先后公布了五批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共计1557个项目、3610个子项。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子项以方言或少数民族语言作为载体表达或传递。
保护:统一规划让乡音代代传
我国拥有汉藏、阿尔泰、南岛、南亚和印欧五大语系中的130多种语言,方言土语难以计数,文化底蕴丰厚,是当今世界上语言文化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然而,许多方言正趋于或面临消亡的困境,其所承载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也在快速流失。据社会调查显示,“6~20岁能够熟练使用方言人群比例”南昌为31.8%,上海为22.4%,厦门为19.3%,杭州为9.2%,苏州仅为2.2%,且这个数据仍在不断降低。“在深圳濒危方言‘大鹏话’里,天亮叫‘天皓’,除草叫‘耘禾草’,插秧叫‘莳田’,典雅的古语词就保留在老百姓的口语中,但青少年对这些说法已经非常陌生了,这些都面临失传的风险。”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师杨慧君说,“我们要与时间赛跑,赶在某种声音消失之前把它记录下来、保存下去。”
图为“语保”工程参与者数量
标准化实施大规模语言资源抢救保护。每逢寒暑假,浙江师范大学沈丹萍老师会带着学生到各地开展田野调查。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他们会选出一位土生土长、以当地方言为母语的老年男性作为主要发音人配合工作。沈老师向发音人逐一询问并记录调查手册中的字、词、句和语篇,记录完成后再将所有条目按规范摄影录制下来:“东、该、灯、风”“日头、月光、天星”……当为最后一个条目录制按下停止键时,大家都舒了一口气:“做完‘语保’,这个假期又算圆满了!”
“语保”是“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的简称。2015年5月,教育部、国家语委启动了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在全国范围开展语言资源调查、保存、展示和开发利用工作。自工程启动以来,全国350余家高校和科研单位的1200多个专家团队,55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9000多名语言方言发音人参与工程建设,调查了各地近130个语种及其主要方言,调查点共计1802个,其中包括1171个汉语方言点、324个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点、205个濒危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方言点、102个语言文化点。这次全国性的语言抢救行动成为继1956年全国开展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普查以来,我国历史上第二次全国性、大规模的语言调查,也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语言资源保护项目。
科学规划,标准先行。“工程从立项开始,要经过培训、试点、中检、预验收、验收等环节,而且从调查表格、书写要求到视频录制的每一个程序,都制定了明确、统一、规范的要求,这是以往语言调查研究所缺乏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张振兴是20世纪50年代全国汉语方言普查的亲历者之一,时隔60余年,他又投入“语保”工程中。在国家语委、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等部门的指导下,语言学界正在研制我国汉语方言、少数民族语言、方言文化调查保护的国家标准,这意味着语言资源保护将不再局限于一个时期、一项工程或一些专家的范围内,它将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