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评析】
作者:韩寒
国庆长假前夕,为期11天的2024“我与地坛”北京书市在地坛公园落下帷幕,50.67万人次共赴这场书香之约。
“逛不完,根本逛不完”“没有人能空手走出地坛”“就是喜欢在书摊前被挤来挤去的感觉”“连箱子都卖光了”……透过网友的热烈讨论,可见书市多么热闹。已陆续举办了数十年的地坛书市,缘何越来越旺、越来越好逛?
关于图书的市集,首先得有文化味。
地坛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无论是方形布局还是建筑营造都体现着中国传统“天圆地方”“天青地黄”等思想。在这样一个祭祀神祇的古老场所淘书,本来就是一件文化范儿十足的事情。抬头是红墙古柏,低头是万卷图书,古意盎然,书趣也盎然。
书市的文化味,不仅在“形”,更在于“神”。2024“我与地坛”北京书市设置了“旧书新知”展销区域,经、史、子、集齐全,抄本与刻本众多,自《尚书》《大唐西域记》《资治通鉴》至百衲本二十四史等历代典籍,汇聚成一条中华文明传承不息的河流。甲骨文绘画、二十四节气花草笺、敦煌书签、北京中轴线冰箱贴等文创,以及现场多处小楷书写、扇面染色、拓印集章等互动活动,体现着出版作为文化传承事业的用心。
要让一个文化活动热闹起来,突破“圈层”,更重要的是要有烟火味。
地坛书市能持续不断吸引读者,关键在于价格亲民。近年来出版的最新图书,售价最高不过6折。时间稍久一点的书籍,售价多在3到4折,或10元一本。即使是市集最后一天,很多店铺里也都挤满了希望“捡漏”的爱书人。
“多看书没事,没事多看书”“内卷怎么办?那就多读书,因为读书破万‘卷’”“读书可以抵达没有信号的地方”——在一些大型出版社的货架上,俏皮的读书标语和稍显严肃的书籍相映成趣。机器人自制咖啡、自制冰淇淋,3D打印动物文创……这些都反映着,古老的地坛书市也拥有一颗年轻的心。
宋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里写道,汴京相国寺“殿后资圣门前,皆书籍、玩好、图画”“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地坛书市,熙熙攘攘,交易活跃,深得千百年来书肆精髓。
买书和读书,无论古与今,都是高雅之事。而书市,因为书的汇聚、店家和书友的会聚,让高雅之事融入市井、融入生活,更加热闹、更具人气。近年来,随着造纸、印刷、物流等环节成本的攀升,书的标价逐步走高,加上娱乐形态多样化,导致一部分读者慢慢流失。不过,亲民的书市给读者创造了一个带书回家的契机,也为读书创造了前提条件。
放眼全国,随着全民阅读工作的持续推进,不少地方设立了读书日、读书节,逛书市也成为一种令人称赞的时尚生活方式。这样看来,充盈文化味和烟火味的图书市集不妨再多一些,大众生活或许会更为多彩、更具活力。
《光明日报》(2024年10月08日 03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