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具新闻影响力网站
欢迎投稿本网站
主页 > 文化新闻 >

风沙不移志 莫高甘长终——敦煌研究院守护瑰宝八十载

发布时间:2024-09-26 18:51:15    来源:网络    作者:admin

  光明日报记者 尚杰 王冰雅

  9月23日,敦煌研究院建院80周年座谈会在甘肃敦煌举行。

  80年筚路蓝缕、奋斗不息,80年辛勤耕耘、弦歌不辍。一代又一代莫高窟人赓续“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择一事终一生,探索出“保护、研究、弘扬”三位一体平衡发展模式,构建起石窟保护“敦煌经验”、文物科技“敦煌标准”和遗产管理“敦煌模式”,有效引领国际敦煌学研究,有力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

  弦歌不辍,他们在大漠孕育“莫高精神”

  “1962年,我到敦煌文物研究所来考古实习。从小生活在城市里的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研究单位住的是土屋、土炕,用的是土桌、土凳,喝的是苦咸水,照的是煤油灯,爬‘蜈蚣梯’才能进入洞窟,靠镜面折射借光临摹壁画……”

  满头银发的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登台,讲述起第一次来到敦煌莫高窟时的情形,现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在抗战的烽火中诞生,在新中国建设中成长,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壮大,在新世纪的征程中腾飞的敦煌研究院走过了一段极不平凡的历程。

  在此过程中,以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为代表的一代代莫高窟人把研究保护工作当作终身事业和无悔追求,展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时光飞逝,敦煌研究院经历着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精彩“蝶变”,在国内外赢得了广泛认可和高度赞誉,软硬件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莫高精神”却一代代传下来,未有丝毫褪色。

  传承创新,他们接棒弘扬敦煌文化

  “是他一个电话把我召唤到敦煌,又带着我从榆林窟保护加固工程开始,一步步走进包括莫高窟在内的甘肃石窟,走进新疆、陕西、宁夏、内蒙古等土遗址和壁画保护工程现场,他是我踏上文物科技保护的引路人……”

  座谈会上,曾在敦煌研究院工作28年的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深情回忆起敦煌研究院的李最雄老师,“他是莫高精神的忠实践行者,是提携后辈的楷模!”

  以老带新,是敦煌研究院的优良传统。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奋斗,眼下敦煌研究院已经锻造了一支老中青结合,团结协作、充满活力的高水平专业人才队伍。

  座谈会上,“80后”的裴强强分享了个人成长经历。2005年,他大学毕业入职敦煌研究院,从一名“小白”成长为石窟寺和土遗址保护专业技术人员。如今,他已经参与统筹谋划甘肃长城、石窟寺的整体保护规划。

  “传承‘莫高精神’,不仅是对历史的敬畏,更是对未来的承诺,这种精神也提醒我们文化遗产的保护不是一时之功,而需要长期坚持的耐心与毅力。”裴强强说,敦煌研究院的年青一代已经在保护、研究、弘扬敦煌文化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踏上新程,他们着力打造保护典范和研究高地

  在敦煌研究院80年的发展历程中,文化遗产保护始终被放在首位。

  座谈会上,国家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解冰一口气列举了敦煌研究院近年来建成的一连串“首个”:建立我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首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成启用国际文物保护领域首座多场耦合实验室,建成国内首个石窟寺监测预警省级平台,上线全球首个基于区块链的“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打造全球首个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数字藏经洞”,建成全国最先进的石窟寺安全管理平台及应急指挥中心……填补了全国文物保护领域一个又一个空白,成为名副其实的行业引领者。

  与此同时,作为国内外最大的敦煌学研究实体,敦煌研究院通过扎实的学术研究彻底改变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不在中国”的局面,基本掌握了敦煌学研究的话语权。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荣新江在座谈会上说,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敦煌研究院在敦煌石窟保护、敦煌石窟及周边遗址考古、敦煌文献整理、敦煌文化研究与阐释、敦煌石窟考古报告的编纂、敦煌美术史系统研究、敦煌石窟和文献的数字化等多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敦煌学研究的许多领域都达到国内一流,甚至国际领先的地位。

  “站在80周年的历史新起点上,我们将传承弘扬‘莫高精神’,锚定‘典范’‘高地’建设目标,奋力打造世界一流遗址博物馆。”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赵声良如是说。

  《光明日报》(2024年09月26日 09版)

上一篇:轻拢慢捻 奏不尽家国深情——访中央音乐学院澳门籍学生赵娉悦
下一篇:让更多年轻人领略昆曲之美——两岸携手打造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走进北京

最新资讯
阅读排行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