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秋前夕,新疆吐鲁番市民阿依古丽·卡哈儿的月饼店格外火爆。凭着钻研与巧手,她从模样到口味全面“复刻”了从吐鲁番出土的唐代“宝相花月饼”。虽然这款复刻月饼的口味有不少细节因为缺少资料,只能靠阿依古丽自己“猜”,但仍有不少本地外地的消费者想方设法地订购这款月饼,热切希望在这个阖家团圆的节日里,与至亲好友们共同品一品“千年时光”里的醇滋厚味。
来自吐鲁番的烘焙师阿依古丽·卡哈儿凭着钻研与巧手,复刻了1400年前的“宝相花月饼”。张勇摄
阿依古丽·卡哈儿请教专家,猜测出了“宝相花月饼”里的馅料。张勇摄
1972年,吐鲁番阿斯塔那230号墓中,一枚唐代宝相花纹月饼重见天日。它以小麦粉为原料,模压成型,烘烤制成。呈圆形,为土黄色,表面花纹轮廓清晰。中心为圆圈,由两组联珠纹组成,并环绕有一周莲瓣纹;外侧装饰似松针纹。专家们说,之所以得名“宝相花纹”,是因为它的身上兼具隋唐时期中原地区最为普遍的佛教审美纹饰与中华民族最传统的植物花卉纹案。可见彼时中华文化已在西域生活中深深扎根、枝叶繁茂了。
出土于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墓地的唐代宝相花纹月饼,现存新疆博物馆。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邹懿摄
出土于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墓地的唐代宝相花纹月饼,现存新疆博物馆。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邹懿摄
明月出天山,捧着宝相花纹月饼的古人,与抢购宝相花纹月饼复刻品的今人,观看的是同一轮明月,品尝的是同样一款月饼,浑然不觉1400年已悄然过去。这就是文化传承赓续的力量。
一只孔明灯从满月前飞过。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于雷摄
过中秋,赏明月,吃月饼,盼团圆。这是中华儿女千年不变的文化传承。
不光是审美,“味蕾”的选择同样成为中华儿女即便天涯远隔也能血脉相连的基因。这是收藏于新疆和田地区博物馆中的一副当地清代月饼制作模具。有意思的是,模具上清晰地刻着“广式旦黄”四个字。东南沿海的佳节好味,却早已在大漠西域登堂入室,佳节同欢,共赏一味,这是真正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收藏于和田博物馆中的一副当地清代月饼制作模具,模具上清晰地刻着“广式旦黄”四个字。资料图片
家,是中秋节永恒的主题。明月出天山,照见了无数新疆人对家庭和美、家人团圆的诚心祈盼,也照见了新疆人理解“家”时,更丰富的心情。
2024年9月10日,小朋友在活动现场挂起自己拼制的灯笼。当日,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大湾街道盐化社区开展迎中秋活动,小朋友们学习制作灯笼和月饼,了解中秋节的文化习俗。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约提克尔·尼加提摄
这张照片中,新疆哈密市伊州区城北街道机辆路社区一位汉族居民正在为少数民族邻里传授做月饼的技巧。当天,社区各族居民欢聚一堂一起做月饼吃月饼,像家人一样,过个团圆和睦的中秋节。多少年来,这样的中秋节在全疆各个地方各个小区各个家庭里都不少见,团圆的家人们可能是左邻右舍,可能是社区干部也可能是结对亲戚,他们的血缘也许各不相同,却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家人。
|